海外留学Overseas Study
美国U.S.A - 留学资讯
英国寄宿学校的10个关键词
1独立
作为从有钱人家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,一进学校大门,就会感到自己原来在家先天拥有的“特权”,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。首先,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值得称道的家 庭背景,不少人家更是历史、传统中的名人之后 ,或当今的达官贵人之后代,谁也不能再依靠“家”的声誉占有什么优势;其次,集体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“洋插队”,虽然生活中的大麻烦可以由舍监或 监护人处理,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完全得自己安排。“独立”,那就意味着从生活到心理上都不再依赖别人,事事由自己思考,问题由自己解决,这的确是在培养 一种能力。进入寄宿学校的第一年,其实“主课”并非学习知识,而是学习生活——学习怎样以一个完整的个人的姿态进入社会。这一年打下的基础,并不止是造福于在学校就学的五年,而是会深刻影响学生未来的一生。它可以说让你享用一辈子!所以,想象寄宿制学校的“舍监”、老师们都是慈眉善目、无微不至的保姆式的 任务就大错特错了,相反,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斩钉截铁、说一不二的。你认为自己有理可以和他们争论,但首先必须自己认真思考,理清脉络,否则,撒娇耍混、无 理取闹,绝对自讨苦吃。“独立”并不是谁先天拥有的,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。英国贵族寄宿制学校的学生,常被外界称为“小大人”,就是由于每个学生身上体现 出这种判断和行为的能力。它与学校独特的一整套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!
2个性
个性由独立而来,当学生对自己处理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,他也就由此对自己身上“与众不同”的东西有了认识。“个性”意味着自我意识的成熟。它本身的标志就 是“创造性”,学生们体现自身创造性的天地实在太广阔了!在生活中从自己的房间布置得如何能体现独特的品味,到如何选择和自己性格相投的朋友,再到怎样向 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等。在学习中,如何不仅把课堂上的问题回答得正确,更要回答得既正确又有创见。大到国际政治的题目,小到一个造句,都要别出心裁、语出 惊人!年龄再大一点儿,学校里有无数的学会、协会、俱乐部、文化活动,就更能有机地“加工”每个学生的特长,到四五年级已经颇能看出学生未来一展才华的领 域。在所寄宿制学校中,如果说一个学生只是“听话”,那简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,等于是说:你这个人平庸无奇、乏味透顶——一边呆着去吧!
3友爱
住在英国的“老外”——哪怕是同样说英文出身的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人,在评论英国人时常说:“如果你和英国人不是代代相传的‘世交’或从小的同学,他永 远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!”这里,“同学”之所以如此重要,正在于男孩子们在身体、心理发育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,通过五年的日夜“同吃同住”,建立起来 的深刻了解和友谊!也就是说“同窗学友”建立起的友谊会维持一生。这种友谊甚至于达到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的感觉。这里,有分享共同成长的喜悦,也有分担 麻烦的感激,也有彼此宽容对方的弱点和毛病,也有不打不成交的谅解。集体生活的“近距离”使互相之间很难遮掩什么,这就与进入成人社会之后,以“隐私权” 为名义把人与人隔开的状况大不相同。在男孩子之间,从生理的成熟带来的烦恼、到初次品尝对异性的倾慕吸引,甚至偷偷抽一支香烟的小小的“犯罪感”,都能成 为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纽带,也因此成为将来一生中最深最甜的回忆。“小贵族”之间的友爱,就是由一代代同学间的诚挚感情积淀而成的,并形成了一种校风。它并 不是来自校方有意识的督促或强迫,而是完全建立在自愿自发的内心基础上,也因此有血肉式相连的强度。无论一个“小贵族”走到那哪个角落,如果遇到另一个 “小贵族”,他知道,他们已经有了一种类似血缘的关系,他绝对可以在他有困难时向对方求助,而无须如“正常”社会那样顾忌“唐突”与否。因为此时如果不伸 出援助之手的人,在学校里毕不了业的,也会被当作“丑闻”而令人瞧不起。
4忠诚
忠诚是友爱的更高阶段。一个“小贵族”在对待朋友上绝对要诚实和友爱,在对待更高的原则——如对别人的承诺、选定的事业,以及事关“国家”、“民族”的荣誉 等方面,则必须保持一贯的“忠诚”!在英文中与中文的“一诺千金”相对应的是“You have my words”——你已经获得了我的许诺,那就是我赴汤蹈火也要去实现我的许诺。忠诚本身就是原则,本身已经是一个至高的道德。一旦承诺,终身不悔。与此相 对的“出卖”就是最恶劣的一个词。无论出卖什么——在贵族学校里,背后去偷偷“揭发、告发”朋友的人,即使告发的内容是正确的,也会被校方包括老师所不 齿。学校、老师绝不鼓励这种行为,当有学生去老师那里揭发另一个学生,老师首先会批评这种行为是不够光明磊落的,是不受欢迎的!“背叛者”将一辈子洗不去 一次背叛所带来的污点和恶名!“他是可能背叛的”——这一句话,比死刑还彻底地结束了一个人的一生!
在英国贵族寄宿制学校里,从传统中留下的三个词被视为座右铭:独立、忠诚、保守。可见“小贵族”把“忠诚”看得多么至关重要!
5尊严
犹如儒家在培养一个人时的要求——“修身”——要把自身修炼成一个堂堂君子。无论在什么逆境劣势下,不能丧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。当一般人把英国式教育称为培 养“绅士”的时候,其实他们在谈的是一种内在的骄傲感,并非仅仅由于自己的出身和家庭背景——那只是浅薄的甚至愚蠢的“傲慢”,而是由自身内在价值而产生 的机智与骄傲,对作为自己的“这个人”的骄傲!在这种原则下,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,放弃就是丧失尊严,一次次失败而仍坚持不懈是保持尊严。这种内 心的强度,对学生未来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它和荣誉感也紧密地联接在一起,彷佛一种必须坚持的原则。尤其当每一个人都力求成为此类“君子”时,一种社 会的、文化的“大环境”就出现了:“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贫贱不能移”——中国人耳熟能详吧?
6勇敢
各种学校都有发明各类游戏,如墙戏、五人游戏、田野游戏赛,多多少少都是在训练男孩子们的一种勇敢精神,让他们去拼搏,不要轻易放弃,学会一种锲而不舍的精 神(当然这类竞赛多少带有一定的残酷性,也许正因为是此原因才有了一定的刺激性吧?)。但贵族学校强调的“勇敢”更多地是指精神上,面对挑战甚至主动去挑 战的一种态度。身处世界各地精选了又精选的“小人尖子”之间,竞争意识是和空气一样弥漫在每一个人周围乃至内心的元素。因此,“勇敢”就是面对竞争、迎接 挑战。在优势时不张狂、不喧躁、不得意忘形;在弱势时不气馁、不放弃、不轻易认输。作为一种精神价值,那其实是在强调“对自我的挑战”;没有什么一劳永逸 的“胜利”;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”。英国贵族学校出来的许许多多位首相,不计其数的部长、将军,大多是这种“勇敢”教育熏陶出来的。二战中,英 国战俘打着旗号、雄赳赳列队走过战胜者面前的镜头不是虚构的,那种来自少年时期根深蒂固的“坚忍不拔”,正是勇敢的另一方面。
7传统
英国文化以其稳健、深厚、实际、循序渐进著称。“保守”一词,在英国纯然是褒义。否则,议会中历史最悠久的政党,也不会堂而皇之地直接以“保守党”为自己命 名。英国贵族寄宿制学校作为皇家所建立的学校,紧紧把握了这一“进化”逻辑,从外表的燕尾古典服饰到内心的人文修养,都一再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必 要性;以及由传统中积淀提炼出的价值观。在学生中,简单地标新立异、哗众取宠并不讨好。你如果有“个性”,应当体现在精神和知识的真才实学上。一个观点, 哪怕再貌似“革命性”,如果经不住“常识”的考查,也不会有多少人理财。也许正由于这种“脚踏实地”的态度,使英国文化发展处一种不追随形而上学概念的诱 惑,却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。在精神上,尊重传统,持续发展;在现实中,承认秩序,恪守法制;在思想上,尊重自己,尊重别人。在这里,可以举一个小小的 例子:在学校里,当老师在与学生说话时,学生是站着的,学生在没有老师的许可下,学生是不可以坐下的。他就得这样站着回答老师的问题,用中国老话说,这叫 “师道尊严”,尊师敬长。对于学校课程以及教学方法而言,中国式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是不可想象的。文化只有积累,没有突变,不懂得传统价值的人,也不可能懂 得“创新”的价值。换句话说,没有昨天怎么会有今天?有时,道理就是这么简单!
8绅士
这个词的后面,常常要跟上“风度”一词。英国绅士以其稳重、端庄的仪表,考究而不奢华的衣着,彬彬有礼又“拒人千里之外”的待人接物的态度而著称。有一则事 实:在伦敦地铁里,有一次一个黑人借着酒劲儿,指着一个白人的鼻子大骂,那位“绅士”脸色铁青,紧抿着嘴唇,圆睁双眼,笔直端坐,视同无物般对刺耳的脏话 不置一词。“绅士风度”除了给女士开门之类客套以外,最关键之处就是决不因任何险境、难堪之处,使自己失态、张皇失措、绅士们必须在任何情况下——特别是 在麻烦降临之时保持理智、平静,那不能只是外表的,必须在内心也要冷静、清晰、有条不紊!这又是一种修炼功夫,而学校则是从入学第一天起,就把造就这种 “小绅士”放在教育目标之中。平静和彬彬有礼的底蕴是克制、含蓄、内敛。一个绅士必须有极强的克制力,哪怕收了委屈,简直想大哭一场,或者张嘴骂粗话,粗 鲁地发泄一通。当着众人面“失态”,仍被视为是一件级丢脸的事。可以想见,那位挨骂的“绅士”,心中默念的正是“克制、克制、再克制”——也许他就是当年 的“小绅士”?
9幽默
“幽 默”是一种感觉,来自于高超的智慧与机智,幽默同时也是修养与文化的体现。在英国,语言上能体现出智力高超者,让人欣赏的同时也暗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。因 为你不必靠嗓门大、声音高把人“压倒”,而是在一句妙语中令人会心微笑,心悦诚服。从进入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,学生们之间已经开始了一种唇枪舌剑式的“较 量”,其中倒并非包含多少恶意,更多是一种斗智,在智慧和机敏的角逐中分个高低胜负。在这里,“老实巴交”可不是什么优点,“沉默”也不会被视为“金 子”,智力低下当然会在一群佼佼者中被淘汰。那么,每个人都被动、主动地“力争上游”,玩“智力测验”、“文字游戏”蔚然成风,结果“幽默”成风之处, “刻薄”也一奶同胞似地诞生了!所以,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,英国人并不“厚道”,就是指太爱开人们的“玩笑”,也可以把它理解为“英国式的幽默”吧。但总 的说来这种“玩笑”是善意的,他们喜欢测试对方的智力,当他们把一个“智力的球”抛过去,看对方是否能接住,当你不但“接住”了,还反“抛过来”更机智的 “一球”,从此,他们就会对你刮目相看!同时,这也是“优胜劣汰”的法则。别说议会中互相辩论的双方,嬉笑怒骂、唇枪舌战,每天在电视上也尽是些挖空心 思,互相挑刺、拿名人“开涮”的节目。就是英国女孩子,也一概把“无聊”视作男友最不可原谅的缺陷!你要说话嘛?先学会说得精彩吧!嘴巴的精彩来自眼睛的 犀利;眼睛的犀利又来自大脑的敏捷;大脑的敏捷又来自于平时文化修养的;而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魅力!英国贵族学校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下,也 会专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,参加辩论,训练你的逻辑性表述。他们有专门的辩论协会,哪儿的辩论者个个“伶牙俐齿、能说会道”具有雄辩的才能,那儿不允许有 智力上的残废!
10优越
英国贵族学校的学生嘴上不说,内心无疑是充满了优越感的。家庭的富裕背景当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,但从入学到毕业,每个学生绝无“后门”可走、“势力”可仗。 无论你是什么“皇亲国戚”的子弟,“知识面前”人人平等,全得靠自己“拳打脚踢”,一步步走出一条路来!这样的状况,反而使他们看不起那些“穷的只剩下 钱”的暴发户。他们的优越感说穿了还是来自文化传统的优越感;与智力相等的人交往而产生的智慧上的优越感;更重要的是自我证实所带来的自信上的优越感,他 们知道,无论将来自己踏入哪一片领域,都不会是无声无息了此残生的家伙。他们的命运是“注定”了的:要做就做好;而且一定能做好。这些,在他们第一次穿上 学校校服那天就知道了,贵族光辉的过去与未来都在自己身上,而自己绝不能给这一辉煌的传统抹黑!贵族学校的“优越”是体现在他的优秀之中的!